最近看到一篇由香港長大台灣讀書美國生活的親友,為其服務華人業務宣傳印刷的簡介文章,用的是簡體字,覺得世界真變了;連一向在使用繁體字環境長大的人都無法抗拒這趨勢,為使用簡體字的顧客而作出改變。
我想信其中的原因有幾個。其一是中國大陸移民外國多了,使用簡體字的人也多了。其二是懂得繁體字的人多數都會閱讀簡體字;反之,很多懂得簡體字的人不曉得繁體字。其三是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加,為做生意和交流而學習中文的人亦多了。由於中國官方文字是簡體字,而中國在國外設立不少中文學校,海外華人學習中文以簡體字為主。所以敝親使用簡體字宣傳品以適應海外華人是無可厚非。不過亦引出有關文字使用的其他想法。我們這一代還懂得書寫繁體字,後代如何呢?數十年後又如何?香港以後會否棄繁取簡?未來繁體字會不會被淘汰?不懂繁體字對中國文化承傳會有什麽影響?
據考察,中國最早文字是在五、六千年前的壁圖和夏陶符開始、經過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鐘鼎文〕、秦大篆、小篆、漢隸書、章草、今草、魏晋唐楷書、行書等等發展到今天我們認識的繁體字。字形由象形、圖形演變成工整、筆畫平直、有點、有撇、有捺、有鉤的楷書,亦因方便書寫演變成行書及帶有藝術性的草書。古人做字按一定規律進行;其中有六種方法,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楷書〔繁體字〕是按這規律從象形文字演變而成,亦有些楷書的筆劃隨著時間遷移和方便使用而簡化。
簡體字並非跟從這個規律演變。跟據資料,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的簡體字是在一九五六年審定公佈的。這批簡體字很多是從古代草書變化出來,草書大部份是為了書寫方便把楷書筆劃簡化兼串連寫出,它的形狀跟楷書有較大的分別,有時候很難認出該字楷書的原貌和原來字形的演變。更有部份簡體字是創造出來,沒有追隨草書的變化,用簡化的同音字代表幾個不同意義的楷書,容易引起誤解,不知是指原來那個楷書。中國大陸在一九七七年曾公佈新一批更彻底改變的簡體字,由於反應欠佳而收回。據說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的目的是使普通人都容易學習和書寫中文,亦有反傳统破舊立新的心態,很難知道實施後的真正結果,只知道現在很多華人不懂繁體字。
個人認為用簡體字為中國官方文字是個突然轉變,事前沒有經過社會詳細討論和共識;擔心未來的大部份中國人無法閱讀古書籍,無法認識中國古文化,難以對中國有深厚感情。同時有些簡體字是為簡而簡,沒有跟從文字演變的法則,無法領略中國文字的發展和傳统文化。目前繁體字還在台灣、香港和海外幾個地區廣泛使用,將來會不會被排擠而沒落,或者被拋棄?希望大家繼續對這問題的關注,盡力保存和傳遞繁體字的傳统文化,使它可以活下去。我收集了些的有關文章,稍後發表供大家參考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