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漢字簡化問題商討〔轉載〕

漢字簡化問題商討〔轉載〕

  作者 : 王曦


漢字簡化

漢字改革內容之一。它包括減省漢字筆畫、減少漢字字數兩種含義。前者指把筆畫繁複的字,變成筆畫少的字;後者指一個字原來可能有幾種寫法,包括正體、俗體、異體等,經過簡化後,確定一個為正體,其餘均廢除。被簡化了的漢字稱為簡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簡體字,也就是說,漢字簡化工作和簡化字,從中國殷商時代就開始了。以後幾乎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做了漢字簡化工作,都產生過相應的簡化字 。如 ,從六國文字到秦統一後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書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由官方做的漢字簡化工作,小篆對六國文字說來,就是規範字、簡化字。以後從小篆到隸書,從隸書到楷書,每一次書體變革,都是一次漢字簡化工作。楷書定型以後,還有對楷體字的正體、俗體、訛體的甄別工作。

現代漢字簡化工作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錢玄同、陸基、黎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于1956年公佈《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同時廢止1977年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簡化字總表》所列簡化字是通行漢字的正體。

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和發展,漢字也不例外。漢字自產生以來,就同時存在著繁化和簡化兩種相對的運動。其中簡化是主流,是發展的總趨勢。自清末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陸費逵、錢玄同等提倡簡體字以來,圍繞漢字簡化進行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新中國成立前,南京國民政府曾公佈過《第一批簡體字表》,旋即廢除,就是明證。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漢字改革,于1956年通過《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發表《簡化字總表》,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修訂版。但這一系列的漢字改革也在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漢語、漢字通行區內人們廣泛而激烈的爭論。既有大力支援、熱烈歡迎的,也有全盤否定、強烈反對的。

反對漢字簡化的觀點有如下幾方面:

1、簡化漢字破壞了漢字結構、損害了漢字構字理據。

“簡化字最主要的缺點就是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適用於六書的規律。”(羅寧《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

2、簡化漢字破壞了中國文化,損害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紐帶。

“肇端于五四的反禮教、反封建的口號從意識形態上造成了現代人與文化傳統的隔膜,而現代漢語白話文與簡化漢字才切實地隔斷了中國文化的承傳。經過這兩個運動,漢語文言文與正體漢字就由文化的主要載體退化為文化的特殊現象。對於我們今天的知識分子,它們不啻于外語、外文,不經翻譯,不經註釋,沒有師友的指導,民國以前——並非遠古——的書籍與文字就不能被流暢地解讀。經過這兩個運動,中國文化才成了‘傳統文化’,‘古代文化’,成了已經死去的東西。”(張釗《簡化漢字到底簡化了什麼》)

3、採用同音假借來簡化漢字是文字發展中的退步。

“簡化漢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僅僅讀音類似的幾個字,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來頂替,人為地造成‘別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與‘發展’的‘發’;‘後來’的‘後’與‘皇后’的‘後’;‘干戈’的‘幹’與‘才幹’的‘幹’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是文字發展中的退步!”(張釗《漢字簡化,得不償失》)

4、簡化漢字無助於漢字的學習、閱讀和書寫

“簡化漢字將若干分工細緻的字重新歸納成一個多音、多意字,使漢字的字數驟減。從表面上看,減少了學習的總量。但由於多音、多意字的增加,學習單字所要花費的功夫增加了。原則上講,字越多,字意越單一、固定,普通人學習和使用起來就越容易;而字數少,取意廣,功能多、變通,則只適合那些善於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人。我覺得,漢字的簡化,實際上加大了學習的難度。”(張釗《漢字簡化,得不償失》)

“筆畫較少的簡體字是否真的明晰度增加、易於辨認,增加閱讓速度呢?一位曾是大陸的文字改革專家便承認,筆畫差別太小,形體近似的字因而增多,會易於造成辨別的錯誤,視力也容易疲勞,反而會降低閱讀效率。”(世界日報記者王廣滇《中文“繁簡之爭”系列報道》引述反對簡體字者的觀點)

5、簡化漢字無助於漢字的電腦處理

“決定性的結論更在電腦輸入成功以後,實踐證明繁簡輸入一樣快。不論是中國大陸的拼音輸入,還是安子介數字輸入,或是台灣的注音字母,以及北京的五毛字型和台灣的倉頡碼,都可能達到不亞於英文輸入的速度。”(彭小明《漢字命運憂思錄》)

6、簡化漢字給兩岸三地交流以及國際交流帶來不便,更加破壞了漢字文化圈的統一性。

“現在港澳臺三地仍然使用正體字,漢外華人讀寫也以繁體字為主,歐美、日本、南韓等地區的漢學界,在用漢字書寫時,也大多是繁體字。”“漢字字形統一的問題,也是漢字文化圈的統一問題。……漢字在這些國家最大的使用是,他們的很多古籍都用漢字印刷,當然都是繁體字。這些國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歷史以及傳統則必須學習漢字,而且必須是繁體字,否則學了簡化字之後還是得學繁體字,才能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整理合併異體字和規範統一字形纔是現在的當務之急,這也就是學界正在討論的漢字統一問題,我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它們的漢字,也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繁體字。難道將來兩岸統一了,還是實行兩套文字嗎?”(羅寧《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

贊同漢字簡化的觀點:

1、漢字簡化簡化符合漢字歷史發展的規律。

“漢字字形演變的總趨勢是簡化,這個結論是以漢字發展史上的無數事實為依據的。漢字形體從甲骨文、金文發展到小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小篆又簡化成隸書,隸書又簡化成楷書。這不斷簡化的過程反映了漢字形體演變的總趨勢。漢字的簡化趨勢,主要表現在字的結構和寫法上。結構上歸併或省減某些成分,寫法上圖畫性消失,符號性增強,筆形也由繪畫式的線條變成由點和直線構成的筆畫。漢字的簡化趨勢在同一字體內也表現出來。早在甲骨文、金文裏,就有許多簡體與繁體同時通行的現象,最後常常是繁體被逐漸淘汰,簡體則流傳下來。楷書的簡化更為突出,在通行的兩千年內,字形不斷簡化。”(上海語言文字網《為什麼要堅持漢字簡化的方向?》)

2、漢字簡化符合漢字現代化的方向

“簡化字跟繁體字相比,它的顯著優點是:筆畫少,結構簡,字形清晰,分辨明快,比繁體字好學便用。推行簡化字對於掃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都有好處。當代中文資訊處理技術的發展更證明了簡化漢字是完全符合現代化方向的。因此,堅持漢字簡化的方向,既是發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適應未來資訊社會發展的需要。”(上海語言文字網《為什麼要堅持漢字簡化的方向?》)

“簡化漢字和繁體漢字相比,其筆劃大大減少了,學習和記憶的難度也就相應地大大降低了。”(林明峰《論漢字簡化的偉大意義》)

3、簡化符合今天漢字使用的趨勢

“從1956年公佈《漢字簡化方案》開始,簡化字在祖國內地廣泛推行,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特別受到初學文化的兒童和成人的歡迎。40多年來,簡化字作為國家法定的現行通用文字的重要部分得到全面普及,而且已成為聯合國使用中文的規範。”

“簡化字在其他地區和國家也程度不同地在使用著。香港知識界對簡化字採取了“繁簡由之”的態度。台灣不僅民間已大量使用簡化字,政府和文化界也曾多次公開討論漢字簡化問題。台灣教育部頒布的作為手寫行書標準的《標準行書範本》中,也已大量採用了簡化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在華文教學中早已學用我國公佈的簡化字。其他許多國家在漢語教學中也都學用簡化字。可見,使用簡化字已是大勢所趨,恢復繁體字的路是行不通的。”(上海語言文字網《為什麼要堅持漢字簡化的方向?》)

4、簡化漢字有助於電腦資訊處理

“電腦處理漢字又對漢字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希望對橫向筆畫超過七筆、豎向筆畫超過八筆及其以上的字進行筆畫減省。”(上海語言文字網《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同中文資訊處理有什麼關係?》)

那麼,我們怎麼來看待漢字的簡化呢?

我們以為,應該以客觀的態度地來看待漢字簡化,即從實際出發,實是求是地評價漢字簡化。

首先,我們應該科學而正確地評價漢字。

漢字既不是神奇得成了“最有國際通用性”的一種文字,也不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臭狗屎。它只是記錄漢語的一種符號,忠實地擔負著記錄漢語的功能,與漢語基本相適應。

其次,我們要正確看待漢字與漢文化的關係。

漢字記載著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成果,是中國文化典籍的忠實記錄者。並非中國文化典籍就不能用簡體字來記錄,而非得用繁體字來記錄。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簡體本《十三經注疏》就是一個明證。

再次,我們要區分普遍意義上的漢字簡化與某一次具體的漢字簡化。

現在批評漢字簡化、反對漢字簡化的學者們大都是把矛頭對準新中國成立後公佈的“一簡”和“二簡”(特別是已經廢除的“二簡”,),指出其中的不合理性,然後從根本上否定漢字簡化。這種做法是粗暴而錯誤的。這兩次具體的漢字簡化確實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特別是“二簡”,有很多是錯誤的),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最終否定漢字簡化這一符合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的。

還有,我們要注意將學術與政治劃清界限。不能把將學術綁在政治的車輪上前進。

有些對於漢字簡化的批判並不是純學術的,而是帶著政治的有色眼鏡。對於這些惡意的批評,我們要擦亮眼睛,分清是非。

最後,我們要從“一簡”和“二簡”的推行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簡化方案。

對於前文中有些反對漢字簡化的理由,大家可以自己去體會、去思考,我們就不一一進行反駁。

對於現行漢字的簡化,我們以為還有必要進行以下一些工作:

1、有些漢字的筆畫還是太多,有必要進一步簡化。這與漢字顯示的點陣有關。如果筆畫太多很多字就不能完整地顯示出來。比如現在大家看到的“量鼻”就不是規範的字型。這一方面固然要進一步改進電腦的字模顯示技術,另一方面,我認為漢字也有必要作出讓步,進一步將那些筆畫繁難的字進行簡化,特別是那些常用字。

2、漢字進一步簡化應在系統性方面努力。比如“盧瀘”簡化為“卢泸”,而“廬爐”等簡化為“庐炉”。這就是不系統的體現。還有一些不夠徹底,如“還環”等簡化為“还环”,而“寰”等不簡化。

3、漢字進一步簡化就充分考慮簡化漢字的字理和字義,儘量少用同音替代和草書楷化等易損害字義、字理的不妥之法。這也是反對漢字簡化者主要攻擊的一個方面。

4、現在的漢字簡化已不能再局限于大陸本身,而必須放眼於全球的各個漢語漢字使用地區。比較異同,相互妥協,走“中庸之道”(陳建民《仲介理論與漢字簡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