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粵語方言詩〔轉載〕

粵語方言詩〔轉載〕 

  作者 : 岑健成

現今全球使用粵語人口約有一億三千萬(非正式統計),粵語本身的聲調相當複雜豐富而又富于變化,也完整地保留了漢語的入聲,廣州話聽來亦悅耳動聽,用來朗誦唐宋詩詞,更是原汁原味,寧舍唔同。

以粵語入詩者,清末民初有何淡如,譚臥樓及廖恩燾。廖恩燾,據羅慷烈老師考証,生於1865年,廣東惠陽人,廖仲愷胞兄,曾任駐外多國公使領事,他也是陳香梅的外公,1954年卒于香港。廖精通中西語文,據說九歲時遠赴美國加州升學,從1924 年開始,寫了很多集合粤語、白話、文言的三及第詩,嬉笑怒罵,雖間或失之俚俗,但在省港澳傳播極廣,這些粵語詩,在他手上玩得融合又生鬼有趣,廣東人讀之會引發會心微笑," now " 則因語言隔閡,便不知所云了。(但胡適到廣州時也曾入鄕隨俗寫了一首粵語詩噃,見下文)。

廖恩燾抗戰勝利後居香港,曾和劉伯端、羅慷烈(我的港大中文系老師)、王韶生等在堅尼地道廖仲愷故居組成 「堅社」,填詞唱和,自得其樂。(與會者包括張紉詩這位女詩人)

上文說廖從1924 年開始寫粵語方言詩,查實該年乃其「嬉笑集」初(木刻)版出版之年,1924年之前他已炮製了不少啜核、抵死之作,以文言入詩較少,粵語較多,部分極之粗鄙低俗,不忌粗言穢語,皆可入詩。 茲舉其中過癮之作:(寫漢高祖),「霸王已自烏江喪,邊個同渠拗手瓜」。

廖恩燾也寫了幾首與賭有關的詩:

1
)「叉(搓)麻雀」:
買齊幌(旺)子當孤番  跌落天嚟幾咁閒 / 拚(搏)命做成清一色  絶章摩(摸)起大三番

尾糊整定輸家食  手氣全憑旺位搬 / 邊個龜公唔好彩  十舖九趟畀人攔(截糊)

2
)叉麻雀(其二):
通宵鬧到咁虛冚  廿萬輸完重冇音 / 惡佬炒媽唔歇口  闊官逢賭就開心

錢銀冇乜人情講  花酒無非路數斟 / 至笨苦中尋快樂  黃蓮樹下去彈琴

3
)「推牌九」:
做起庄嚟想拆天  呢舖賭法惹人憐 / 發現火就堆頭撞  轉下風嚟擺口煙

密十連揸唔改色  長三配對仲輸錢 / 至衰幾隻塘邊鶴  未到開牌震定先

廖寫二十年代初廣州新潮女子的打扮與心態,

「自由女」:
姑娘呷飽自由風  想話文明揀老公   唔去學堂銷暑假  專嚟旅館睇春宮

梳成隻髻鬆毛狗  剪到條辮掘尾龍   靴仔洋遮高衭腳  長堤日亱兩頭舂

明朝的廣東出了陳白沙(獻章)(新會人)及湛甘泉(若水)(增城人)兩位出名的思想家/理學家,據說陳為慰母而寫了兩首粵語兒歌。

其一:
記得細時好  跟娘去飲茶  門前磨蜆殼  巷口挖泥沙  隻腳騎獅狗
屈針釣魚蝦  而今成長大  心事亂如麻

其二:
鴨子沁沁玩水氹  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阿媽唔吃飯  唱支歌仔解娘心

至於湛甘泉(陳白沙學生),未聞他有寫過廣東詩歌,但順帶一提的,湛乃增城沙貝村(今新塘)人,家母也姓湛,亦是新塘人,同姓也同鄕,不只"三分親"吧。 六十年代中,我隨母親回她家鄉探親,她曾提過湛甘泉其人及「尚書府」。(湛甘泉歷任南京吏部、禮部侍郎,官至兵部尚書)湛亦曾與王陽明相與論道,稱「王湛之學」。至於家母又與湛甘泉(1466-1560,明憲崇成化年-明世宗嘉靖年間)是否有宗族淵源関係,尚待考究。 而我手頭上倒有一本岑氏族譜,本族系始祖是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從南海九江遷居順德桂洲的,傳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十九世了。 族譜上沒有我的名字,只抄寫到家父那一代為止,十九世及以後族人,還有待家鄕族人補上。

陳白沙的新會同鄕梁啟超在其「飲冰室文集」內也收錄了幾首廣東方言詩,如晚清某學究(應該是何淡如)寫的「賦得椎秦博浪沙」(寫張良僱大力士在博浪沙椎殺秦王):

幾十多斤鐵  孤單一個人  攔腰掟過去  錯眼打唔親  野仔真行運
衰君白替身  

差點變成鬼  快的去還神  兇手當堂趯  差佬到處尋  亞良真正笨  
為咁散清銀

上文曾提過胡適也寫過一首廣東方言詩,

「黃花崗」 :
黃花崗上自由神  手揸火把照乜人   咪話火把唔夠猛   睇佢嚇倒大將軍

新文化的領軍人胡適到過廣州,也許因他提倡白話文,這首詩是實踐了他的文化主張吧。

欲罷不能,再錄廖恩燾一作:

「王昭君」:
咁靚宮娥嫁老番  琵琶抱住出榆関   收埋只髻慌人睇  較過條弦對鬼彈

以上所臚列的粵語詩在廣東以至港澳市井坊間口口相傳,膾炙人口,這也是粵語詩的魅力吧。

上文提過廖恩燾與羅忼烈老師(何sir 是羅師得意弟子,我則十分不肖了)等在香港組成「堅社」,填詞唱和,自得其樂。羅師是一位詞曲高手,晚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曾寫了「粵語竹枝詞.溫哥華見聞」十首,茲登錄其中九首:

處處舖起了地毡  入門記得除鞋先   可憐座上西裝友   個個變成赤腳仙

西洋名字最趨時  愛媚蘭絲又麗絲   試自唐人街上叫   一呼百諾不為奇

不識爹娘漢姓名  卻無勾鼻與藍睛   只因不懂家鄕話   人說阿濃是竹升

搖旗吶喊作孤臣  烏合成軍數十人   等是有家歸未得   可憐無補費精神    (大陸流亡海外份子)

殿中菩薩垂瓔珠  架上宗師披破襦   若問兩家誰富貴   當然佛祖勝耶穌

摩中小食一攤攤  一頓五文幾咁閒   熱狗不如咕嚕肉   老番也愛吃唐餐  (摩:mall 也)

新編球隊號灰熊  馬大牛高好陣容  遠近投籃都失準   十回征戰九回凶
 (灰熊grizzly, NBA 球隊,已搬到曼菲斯)

安排家少便抽身  畢竟香江好揾銀  如果乘機包二奶  不妨長作太空人


街頭巷議小兒科  無事生非話一籮  何以噪音停不得  烏鴉不及議員多  (也可適用於香港議會議員?)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歷史是什麽? 誰書寫歷史? 誰決定歴史?

歷史是什麽? 誰書寫歷史? 誰決定歴史?


曾聽過某電台的廣告 : 「當你聽到的就是新聞,當你看到的就是歷史」,主要是宣傳電台廣播的優點,在電台聽到的即時事件報導才是新聞,在報紙看到的已是過去的歷史了。 現在發生的事情,等一會就已經變成歷史了。 我們常常聽到〝歷史長河、歷史時刻、歷史新章、創造歷史、以史為鑑〞等等詞句,那〝歷史〞究竟是什麼呢?

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多種不同的詮釋。 梁啟超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史者何? 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 』《大英百科全書》註釋:『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1、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2、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 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註解為:『 1 、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 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 —— 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 2 、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廣義上,歷史是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和過程,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繫。 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 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在人類史範疇內,歷史就是: 1  指人類社會過去發生的事件和行動; 2  對過去這些事件的記錄、描述和研究。 已發生的歷史事件是實在的,是客觀存在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梁啟超不把歷史看作是個別的孤立的人的活動,而看成人類社會的整體活動。因此,他主張從總體上研究歷史。

有學者認為歷史的意思亦包括人對歷史的認識,或是人所認識的歷史。 曾有人說過〝歷史是對過去的集體回憶〞。 過去發生的原來事件通過史藉轉移到眾人的意識裡,成為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過「國可忘,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 可見共同歷史是維繫一個團體一個民族的基礎。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文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見解,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 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 英國哲學家哥林活特又進一步提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 雖然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 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接近。

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史官名太史令,亦稱太史,傳夏代末已有此職。 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周朝實行貴族世襲的封建制度,史官也是家族世襲的。 《漢書 · 藝文志》說,「古者,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也可能是不成文的規定罷,史官是不能隨意撤換的。 雖然史官們地位低下,但具有一定的如實記錄歷史事件的權力,加上又不能隨意撤換,使統治者都有所懼怕,怕給歷史留下惡名。 史官的責任是〝秉筆直書〞。 但春秋戰國時史官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齊國太史一家三個兄弟先後為記載「夏五月,崔杼弒君」此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更有不怕死的南史氏,聽到太史一家盡死,持簡前往續書,為後世所傳頌。 晉太史董狐不畏權勢,寫下「秋七月,趙盾弒其君」,受人尊重。 可惜這種〝獨立史官〞的傳統延續不了多久。 秦漢以後也設太史令,但職位漸低。 更可惜在漢朝太史司馬遷以後再難找到有勇氣 ​​秉筆直書的獨立史官了。

按慣例,前朝的歷史由本朝編修。 每當兩個朝代交替的時候,新的統治者要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求歷史的依據,一方面,就要盡力隱瞞毀壞不利自己統治的史料,同時在編纂新的史書的時候就難免地對一些歷史進行歪曲更改,尤其是政權交替時期的歷史,對很多事實加以隱瞞甚至曲筆,向新的統治者歌功頌德,但對前朝君臣大加貶斥。 官方所修的歷史稱為正史,因此正史不一定完全忠於事實,因此有人說「二十四史者,二十四家史也」。 這種現象,故今中外都有發生。 亦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正確地說是「正史是勝利者寫的」。 誰是新的統治者就有權編寫新的歷史。 英國二十世紀初筆名喬治奧威爾在寫的 1984中寫下「誰擁有過去就擁有將來,誰擁有現在就擁有過去」,是指極權的執政者所寫的歷史是為他們的將來服務。 換句話來說,就是當權者為他們將來的利益書寫歷史。 所以正史多為統治者說好話,不一定全面和正確的。 曾有人說過:「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 所謂史失求諸野。 在正史外,民間亦有各種各樣的史料史藉和回億錄;由於不屬於官方所修,故稱為野史。 野史內容通常比較大膽開放,有可觀性,不過只反應作者本身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意見,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研究歷史,正史野史資料都要參閱。

後人對歷史的認識主要由歷史書藉中獲得,並從歷史中獲取經驗,為將來行事的借鑒。 史藉既然對後人的歷史認識那樣有影響力,那麼歷史學家的素質和良心,對史料文物的處理或採用,對追求事實的熱誠,對外來干擾壓力的態度等等,是決定能否客觀公正地書寫歷史的重要因素。 假若他們寫下的歷史內容不客觀不忠實,又沒有人糾正,而原始的史料文物受到破壞,千百年後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出真偽,了解事實真相呢? 所以我們讀歷史,不能照單全收,要小心反复求證。 梁啟超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指出 「史家第一件道德,莫過於真實」。 所謂真實,是對於舊史所敘述的史蹟,純採客觀的態度,不絲毫參以自己意見;因此誇大、附會、武斷都是要不得的。 他亦強調史實的客觀性,認為史家應提倡實求是,對舊史不可輕信,十之七八應取存疑態度。

歷史學家陳寅恪在講授歷史研究的心得時,常說 : 「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史籍或其它資料以證明史實,認識史實,對該史實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這就是史學與史識的表現。」在講歷史研究時,也常說 : 「凡前人對歷史發展所留傳下來的記載或追述,我們如果要證明它為〝有〞,則比較容易,因為只要能夠發現一二種別的記錄,以作旁證,就可以證明它為〝有〞了;如果要證明它為〝無〞,則委實不易,千萬要小心從事。因為如你只查了一二種有關的文籍而不見其〝有〞,那是還不能說定了,因為資料是很難齊全的,現有的文籍雖全查過了,安知尚有地下未發現或將發現的資料仍可證明其非〝無〞呢?」可見他對歷史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

古代書寫歷史主要靠文字記載,口頭流傳,圖片紀錄,加上文物和遺蹟的佐證。由於時代遠久,文物、紀錄容易缺失和遺忘;要清楚明白真正發生的事不容易。 如今資訊發達,多媒體工具普遍,互聯網社交網站流行,每個事件行動都有大量文字、照片、錄像、通訊等紀錄留存。 參考的歷史資料比過去豐富得多,書寫歷史亦容易得多;如果有不忠實的內容,容易遭人質疑駁斥。 不過真正書寫歷史的學者,亦會面對不少的問題。

 美國威斯理恩大學教授理察范恩在《誰擁有歷史》文章中比較現代歷史書寫研究,認為其中的問題有四大主題:「 1. 誰定義什麼才算歷史? 2. 誰讓歷史出版並銷售? 3. 誰掌握文件,亦即歷史的原始資源? 4. 如果上述一或二項域中的所有權擁有者阻礙歷史學者的工作,歷史學者能做什麼?」很多時候都是由當權者或出資者決定書寫那些及出版那些歷史內容的。 可見古今一樣,要全面地忠實地寫歷史並不容易。


 地方誌、族譜家譜、傳也是公共歷史的一部份,該等文獻所遇到的問題跟書寫歷史也是一樣。 假若真的有人畏於權勢,不敢客觀書寫或扭曲事實,後人對事件會有錯誤的認識。 不過只要原始史料文物不受破壞,又有正直學者繼往開來地研究,歷史真相始終會被揭露的。 有句名言:「你可以永遠欺騙少數人,也可以短暫欺騙所有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 事實始終是笑到最後的。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國殤 - 40集抗日戰爭紀錄片 (轉載)


這部陽光衛視大型曆史紀錄片《 國殤  是在某暑假的時候偶然看到的, 40 集的篇幅我是一集集仔仔細細地看,一邊為先人的偉功所感動震撼,另一邊為他們到現在 70 多年來仍然存在不公對待而 憤慨悲哀。 《國殤》展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一幅真實的全景紀實,展現幾十年來人為游離在視野之外那些可歌可涕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刷新了我的很多歷史教育——我們被蒙蔽了很多,中國人如此悲哀。自從看完後, 就一直想將這個在博客上推薦給讀者,最近幾天恰逢南京的那場大屠殺 75 週年紀念,在此分享吧。如果你是中國人你就該看看,也建議你推薦給親朋好友,那才是真正的抗日曆史,該刷新官方強加給你的歷史觀了。


香港陽光衛視製作的《國殤》最早是在 2010 年首播,當時適逢抗戰勝利 65 週年,但因為“講真話”而在大陸被封殺,我也深知在這裡發表這篇文章對我有一定的危險,且抱一絲僥倖心理來隱晦地說一些想說的話吧。我把文章發表時間推移了 ,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已經加密了。但不吐不快,我是中國人,我想說一些人話。

在以前,我自認為自己比同齡人的歷史認知要多很多,這與我一直以來喜愛看歷史書(不是歷史教科書)有關,但當 “ 懂歷史 ” 的優越感碰上 “ 懂偽歷史” 的現實,這滋味就變得複雜了。就這抗日戰爭而言,像我父親一代接受的 “ 蔣不抗日,蔣消極抗日 ” (事實上到現在也沒有變);因為我小時候特酷愛看抗戰的電視電影,每當出現常見的國軍潰敗逃跑的鏡頭,父親總愛說上一句他接受的 “ 蔣不抗日,蔣消極抗日 ” 之言。現在我看到這些垃圾充斥著熒幕,常常感到悲哀啊。當影視工作者為通過審查而不得不糟蹋歷史的時候,當廣電總局為了迎合主旋律而給予審批的時候,當電 視台為了收視率而一遍一遍播出這些垃圾的時候,當觀眾被影視裡滑稽的日軍逗笑、對國軍的潰敗咬牙切齒、為八路軍的英勇抗日鼓掌時候,一道道愚民的圍牆被重重搭起。也許並非本意,但在意識形態下卻成標準。

國內的歷史書啊,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是我讀的大學(當然我們學的叫近現代歷史綱要,學的是思想zz),對於八年抗戰歷來都是沒有超過一個課時的學習。這也就算了,但是在講述時候基本上是這個調:抗戰初期正面講到淞滬會戰到南京大屠殺戛然而止,不忘提提自家的平型關大捷(不過除了這個好像講不出其他了);中期麼要麽一句話帶過,要麽講講日本人的壞事與人們的抗爭(無非是地道戰之類的);然後到了後期百團大戰的威武,國軍都描寫不知道窩囊到哪裡去了(高中的難得提了一下遠征軍)。最後就勝利了,統一戰線的勝利,得出結論,為下一課講國民黨的覆滅舖一下墊。所以,好多人不知道三次長沙會戰,不知道徐州會戰、不知道……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調基本上是正確的,只不過玩了一些文字遊戲,巧妙留空讓主流思想進駐,話說編教材的夠厲害啊。

前天上歷史課(錯了,應該叫zz課),剛好講到這段歷史。看到“ 共產黨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的”中流砥柱”一次就一肚子氣。中流砥柱,大言不慚啊! ?日本人篡改二戰歷史,殊不知我們接受的二戰歷史也被自家人篡改過。就這一點來說,我們自己都沒做好,憑什麼說人家呢?以前伴著“懂歷史”的優越感常常感嘆同齡人歷史的匱乏,特別是抗日曆史。現在倒想,也不錯,有時候不懂反而比 “懂”還好。

不過,在少年時代我在官方歷史下的抗日戰爭也產生過一些邏輯上的懷疑(很慶幸有歷史質疑能力),比如說靠什麼地道戰、蘆葦戰能夠戰勝日本人,靠什麼所謂小米加步槍就將日本人趕出中國,電視上說的敵後抗戰都在北方河南一帶,其他地方鬼去啦?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同樣的質疑,這也說明這些屁話完全是經不 起推敲的,但就是說了那麼多年,或許還要一直說下去。

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是在高一還是初三的時候才進入我的眼球的,在此之前,壓根兒不知道還有這個軍隊的存在。據說在 05 年之前,一直是敏感的, 05 年胡主席在抗戰勝利 60 週年紀念會上“肯定”了國軍正面戰場力量(該“據說”來源於《看天下》,或與原文有出入)。了解到還有中國遠征軍的存在,我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不斷尋找相關報刊資料閱讀。有時候在電視上採訪看到一些老兵在回憶歷史的激情高昂,但與如今的境遇強烈對比令人唏噓。更明顯的是抗日過後 來解放戰爭倒戈的老兵(他們境遇固然好一些),但幾乎都在上世紀 60 年代那會兒被批鬥,死了的就死了,沒死的現在也不敢多說。

一場關乎民族、國家的抗日戰爭,卻因為政權更迭而被肆意塗抹得不成樣子。那都是中國人啊,那是快要民族滅亡時刻的求生存啊,整整八年甚至是十四年的不屈服啊,怎麼能夠如此不公平、不公正地對待?真正為了國家而奮鬥犧牲的軍人因為戴了不同帽子而被泯滅,被忽視,卻在一遍一遍自誇自己消滅自己人的快感與豐功偉績。只會在搞自己人的中國人夠光彩嗎?有出息嗎?心不夠寬敞胸襟,路只會越走越窄。

對於歷史,對不起昨天,正視不了今天,那就等著沒有明天!



專訪紀錄片《國殤》導演陳君天:

讓青史長留人間

“抗日戰爭,這麼一個非常偉大、非常慘烈、非常艱苦的戰爭,對當時為國捐軀的軍人,要還他們一個公平。”——導演陳君天 

採訪陳君天的電話要在夜裡 11 點打過去,他剛剪完片子,結束一天的工作。

他說自己聽到過“抗戰勝利的鞭炮聲”,所以無論如何也算邁入老年了。但忙碌了一天,他的聲音在講述抗戰話題時依然透著精神。回首一算,拍攝抗戰紀錄片已經耗去了他 17 個年頭,他還在繼續。

向華髮老人致敬

 9 日的香港數碼港,迎來了一群華髮老人。老人們在期待一部講述“他們”的歷史紀錄片——陳君天拍攝的《國殤:中日戰爭正面戰場紀實》。
電影在播放之前,人們起立,向華髮老人致敬—他們都是影片中的主角,在 65 年前為抵禦日本入侵貢獻過自己的力量。

 管並不陌生,但當影片進入國破家亡、將軍百戰死的場景,悲壯的拼殺歷歷在目,老人吳浩然禁不住掏出手絹拭去點點淚光。 1944 年參加衡陽會戰時,他剛從黃 埔軍校畢業,才 20 多歲。抗戰勝利後,他輾轉來到香港,既無法赴台、也無法歸鄉,愁思中他寂寂生活多年,現已是 89 歲的老人,坐在記者面前如數家珍地談抗 戰往事。 《國殤》中珍貴的歷史鏡頭令他激動不已。在他身後,香港黃埔軍校同學會辦公室的牆上,那些照片上曾同他出生入死的抗戰英雄似乎正親切地看著他。

時值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65 週年之際,該片描述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情況。
《國殤》由海峽兩岸及香港地區紀錄片製作人合作完成,除正在陽光衛視播出的 40 集電視版外,還將推出 3.5 小時 DVD 版和 2.5 小時電影版,預計下月底在香港影院上映。

撐住浴火重生的停損點

 片以全紀實的手法,講述了 1931 年到 1945 年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與日本人展開過 22 次大型會戰, 1117 次中型戰役, 38931 次小型戰鬥。其中國民黨 250 多名將軍戰死疆場,陸軍傷亡、失踪、負傷 3211419 人、空軍陣亡 4321 人、墜機 2468 架、海軍艦艇毀損殆盡……百萬將士在這場為祖國的獻祭中,“為中華民族的萬劫不復,撐住了一個可以浴火重生的停損點”。

 些故事的講述,全部出自當年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之口。陳君天說,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找專家,我只要找當事人。 “所有的數據都要正確無誤,同時要'第一手的當事人',也就是親臨戰場的將軍與士兵:這些人都是歷史的目擊者,因為我堅持要第一手的資料,不要'聽說',兒子聽爸爸說的我都不要。”
在全球尋訪了 800 多位親歷戰場的老兵後,史料越發翔實,並不斷被補充修訂到新的版本中。台灣民眾曾經看到過的歷史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就是今天《國殤》的雛形。

台灣第一代電視人陳君天當年跟隨一個軍官去台灣,在眷村長大,後專門製作電視綜藝節目。鄧麗君在台灣的第一個演唱會就出自陳君天之手。台灣電視人能拿的獎都被拿到之後,他覺得,自己應該做更有意義的東西。或者,在他內心裡,對於歷史和抗戰的情懷在因緣際會中被喚醒了。

他說,“抗日戰爭,這麼一個非常偉大、非常慘烈、非常艱苦的戰爭,對當時為國捐軀的軍人,要還他們一個公平。”

這段歷史在海峽兩岸出現不同的版本,再加上日本人不斷篡改歷史,真相已被掩蓋上層層疑雲。 “我們死去 3500 萬同胞,就是化作一堆數字,但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名有姓、有父母妻子兒女,他們和我們血脈相連。想一想,如果抗日戰爭失敗,日本就會佔領我們所有的領土!”

另一導演陳西林說,在這些基礎之上,“我才可為那 300 多萬死在抗日正面戰場的官兵,去立一個影像的墓碑”。這個珠聯璧合的過程,使 200 多小時的內容,變成了一幅 270 分鐘的正面戰場全景圖。

抵押房產,與時間賽跑

 一場和時間的賽跑,要分成幾組奔赴各地拍攝,工程浩大,歷時長,而資金短缺常常導致無法繼續下去。為了完成影片,他曾抵押過自己的房子。台灣著名製片人王偉忠是他的朋友,有一次郭台銘知道他的困窘後,托王偉忠來問,你還需要多少錢能拍完?陳君天說, 200 萬新台幣。不到一個月,郭台銘的錢就如數打到賬上。

2008  陽光衛視董事長陳平訪問台灣,台灣中天負責人陳浩向他推薦陳君天,當陳平得知此人為一部抗戰史堅持了十幾年,房子都抵押了,只是為了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真相,大為感動。兩位“抗戰愛好者”在咖啡館會面一見如故。其時陽光衛視已經做了很多抗戰素材的準備。但當陳君天拿出做了十二年的這些片子,向來認為“真相”是紀錄片生命力的陳平看完後,甚為感嘆內容的詳細和對歷史的尊重。他們一拍即合,陳平當即決定陽光衛視接過未完成的工作,繼續拍攝製作。

經過協商後,由陽光衛視總編輯陳西林改片名為《國殤》投入製作。陳平認為,中國歷史缺乏直面真相的勇氣,要求陳西林無論如何要在 9  9 日中國戰區接受日本投降 65 週年之前完工。

據說,陳西林足足在剪接編輯室待了 100 天,其間妻子來探望過幾次,每週只能在外吃一頓飯。他說,在處理很多影音資料的時候,由於時代久遠,技術上和音效上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有些地方甚至斷口,沒法剪輯,但內容的翔實和真實卻超過了他的預期。

 陳西林說,“民族的真相不可以因為意識形態而湮滅,那是近百年來極為壯烈和反映民族熱血的戰爭,叫花子都會撿起槍衝去和日本人拼命,捐飛機給國家打仗,乞丐都爬去把碗裡的錢倒出來。”他依然堅持陳平的觀點—普通人想要更接近歷史真相,靠的就是權力不屈、資本不媚、貧困不移的精神。

《國殤》全集 

第一集  重返盧溝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7lWDz-sY8

第二集  人為刀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we3Of8I49c

第三集  四十年長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jkvzxUMl8

第四集  槍桿子與政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bqvxRSloJo

第五集  安內?攘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73sTeoOHHE

第六集  焚風滿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4q3bng_8BE

第七集  乾坤一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JHlrtfcQlc

第八集  最後關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4CZUHiu36g

第九集  淞滬會戰(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9152P3lzDs

第十集  淞滬會戰(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EHbXbXf5KE

第十一集  南京保衛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hTSZQGkSZU

第十二集  南京大屠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SsARS-osc

第十三集  喋血長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Wc0b2-LDBU

第十四集  破釜沉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Wjy99UbW4

第十五集  徐州會戰(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3qkAjaIM

第十六集  徐州會戰(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6k4x0Bu9s

第十七集  大遷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3qWKYoHVlE

第十八集  武漢會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4xQ7qlUCvo

第十九集  另一個戰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fTpEyWeeqM

第二十集  烽火桃李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vp1EsjXRs

第二十一集  中期抗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bbj_8k9Go

第二十二集  烽煙再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aXF-mWObY

第二十三集  長沙會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Nsd93J3lb8

第二十四集  禍從天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C-emXQKi0

第二十五集  在北風中出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zxwGUtvEM

第二十六集  突破封鎖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vM7PSm-Qs

第二十七集  火併大江中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3FTSLCmTMM

第二十八集  赤手空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zxc7W84vFs

第二十九集  疾風迅雷游擊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FI0SGyGC8

第三十集  血染的歷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1mdcko2N0

第三十一集  死亡工廠 7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LhfAvjEUz4

第三十二集  苦撐待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2D3Gl47A4

第三十三集  悲情與豪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jLGgo-jRx4

第三十四集  一狼、二虎、四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faCfKIU7s

第三十五集  蔣夫人與抗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0L6fexCXeY

第三十六集  長夜漫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4hm2A367I

第三十七集  鬼哭神號守衡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VCdhYzszoM

第三十八集  山窮水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wxfYbreiTs

第三十九集  最後的堅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a5pY-2KgrI

第四十集  天亮前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vPxtUr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