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近代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近代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民國史 (1895–1925)



民國十五年(1926)中學國史課本第十二冊 - 民國史 (1895–1925)


整理父親留下的舊書時發現一本民國十五出版的中學國史課本;敘述中國1895-1925年的歷史。內容包括推翻滿清皇朝及成立中華民國的革命經過,新政府成立後面對的問題,軍閥割據、武裝衝突等史料。

最令人驚奇的是該課本在1926年出版但敘述至1925年發生的事。那是當時非常及時、難以隱瞞和歪曲的史料。



請用下面的連結觀看:


全集



https://www.dropbox.com/s/g19qgwn0cuoe6f3/%E6%B0%91%E5%9C%8B%E5%8F%B2%E4%B8%AD%E5%AD%B8%E8%AE%80%E6%9C%AC%281895-1925%29.pdf?dl=0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國殤 - 40集抗日戰爭紀錄片 (轉載)


這部陽光衛視大型曆史紀錄片《 國殤  是在某暑假的時候偶然看到的, 40 集的篇幅我是一集集仔仔細細地看,一邊為先人的偉功所感動震撼,另一邊為他們到現在 70 多年來仍然存在不公對待而 憤慨悲哀。 《國殤》展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一幅真實的全景紀實,展現幾十年來人為游離在視野之外那些可歌可涕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刷新了我的很多歷史教育——我們被蒙蔽了很多,中國人如此悲哀。自從看完後, 就一直想將這個在博客上推薦給讀者,最近幾天恰逢南京的那場大屠殺 75 週年紀念,在此分享吧。如果你是中國人你就該看看,也建議你推薦給親朋好友,那才是真正的抗日曆史,該刷新官方強加給你的歷史觀了。


香港陽光衛視製作的《國殤》最早是在 2010 年首播,當時適逢抗戰勝利 65 週年,但因為“講真話”而在大陸被封殺,我也深知在這裡發表這篇文章對我有一定的危險,且抱一絲僥倖心理來隱晦地說一些想說的話吧。我把文章發表時間推移了 ,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已經加密了。但不吐不快,我是中國人,我想說一些人話。

在以前,我自認為自己比同齡人的歷史認知要多很多,這與我一直以來喜愛看歷史書(不是歷史教科書)有關,但當 “ 懂歷史 ” 的優越感碰上 “ 懂偽歷史” 的現實,這滋味就變得複雜了。就這抗日戰爭而言,像我父親一代接受的 “ 蔣不抗日,蔣消極抗日 ” (事實上到現在也沒有變);因為我小時候特酷愛看抗戰的電視電影,每當出現常見的國軍潰敗逃跑的鏡頭,父親總愛說上一句他接受的 “ 蔣不抗日,蔣消極抗日 ” 之言。現在我看到這些垃圾充斥著熒幕,常常感到悲哀啊。當影視工作者為通過審查而不得不糟蹋歷史的時候,當廣電總局為了迎合主旋律而給予審批的時候,當電 視台為了收視率而一遍一遍播出這些垃圾的時候,當觀眾被影視裡滑稽的日軍逗笑、對國軍的潰敗咬牙切齒、為八路軍的英勇抗日鼓掌時候,一道道愚民的圍牆被重重搭起。也許並非本意,但在意識形態下卻成標準。

國內的歷史書啊,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是我讀的大學(當然我們學的叫近現代歷史綱要,學的是思想zz),對於八年抗戰歷來都是沒有超過一個課時的學習。這也就算了,但是在講述時候基本上是這個調:抗戰初期正面講到淞滬會戰到南京大屠殺戛然而止,不忘提提自家的平型關大捷(不過除了這個好像講不出其他了);中期麼要麽一句話帶過,要麽講講日本人的壞事與人們的抗爭(無非是地道戰之類的);然後到了後期百團大戰的威武,國軍都描寫不知道窩囊到哪裡去了(高中的難得提了一下遠征軍)。最後就勝利了,統一戰線的勝利,得出結論,為下一課講國民黨的覆滅舖一下墊。所以,好多人不知道三次長沙會戰,不知道徐州會戰、不知道……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調基本上是正確的,只不過玩了一些文字遊戲,巧妙留空讓主流思想進駐,話說編教材的夠厲害啊。

前天上歷史課(錯了,應該叫zz課),剛好講到這段歷史。看到“ 共產黨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的”中流砥柱”一次就一肚子氣。中流砥柱,大言不慚啊! ?日本人篡改二戰歷史,殊不知我們接受的二戰歷史也被自家人篡改過。就這一點來說,我們自己都沒做好,憑什麼說人家呢?以前伴著“懂歷史”的優越感常常感嘆同齡人歷史的匱乏,特別是抗日曆史。現在倒想,也不錯,有時候不懂反而比 “懂”還好。

不過,在少年時代我在官方歷史下的抗日戰爭也產生過一些邏輯上的懷疑(很慶幸有歷史質疑能力),比如說靠什麼地道戰、蘆葦戰能夠戰勝日本人,靠什麼所謂小米加步槍就將日本人趕出中國,電視上說的敵後抗戰都在北方河南一帶,其他地方鬼去啦?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同樣的質疑,這也說明這些屁話完全是經不 起推敲的,但就是說了那麼多年,或許還要一直說下去。

中國遠征軍的歷史是在高一還是初三的時候才進入我的眼球的,在此之前,壓根兒不知道還有這個軍隊的存在。據說在 05 年之前,一直是敏感的, 05 年胡主席在抗戰勝利 60 週年紀念會上“肯定”了國軍正面戰場力量(該“據說”來源於《看天下》,或與原文有出入)。了解到還有中國遠征軍的存在,我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不斷尋找相關報刊資料閱讀。有時候在電視上採訪看到一些老兵在回憶歷史的激情高昂,但與如今的境遇強烈對比令人唏噓。更明顯的是抗日過後 來解放戰爭倒戈的老兵(他們境遇固然好一些),但幾乎都在上世紀 60 年代那會兒被批鬥,死了的就死了,沒死的現在也不敢多說。

一場關乎民族、國家的抗日戰爭,卻因為政權更迭而被肆意塗抹得不成樣子。那都是中國人啊,那是快要民族滅亡時刻的求生存啊,整整八年甚至是十四年的不屈服啊,怎麼能夠如此不公平、不公正地對待?真正為了國家而奮鬥犧牲的軍人因為戴了不同帽子而被泯滅,被忽視,卻在一遍一遍自誇自己消滅自己人的快感與豐功偉績。只會在搞自己人的中國人夠光彩嗎?有出息嗎?心不夠寬敞胸襟,路只會越走越窄。

對於歷史,對不起昨天,正視不了今天,那就等著沒有明天!



專訪紀錄片《國殤》導演陳君天:

讓青史長留人間

“抗日戰爭,這麼一個非常偉大、非常慘烈、非常艱苦的戰爭,對當時為國捐軀的軍人,要還他們一個公平。”——導演陳君天 

採訪陳君天的電話要在夜裡 11 點打過去,他剛剪完片子,結束一天的工作。

他說自己聽到過“抗戰勝利的鞭炮聲”,所以無論如何也算邁入老年了。但忙碌了一天,他的聲音在講述抗戰話題時依然透著精神。回首一算,拍攝抗戰紀錄片已經耗去了他 17 個年頭,他還在繼續。

向華髮老人致敬

 9 日的香港數碼港,迎來了一群華髮老人。老人們在期待一部講述“他們”的歷史紀錄片——陳君天拍攝的《國殤:中日戰爭正面戰場紀實》。
電影在播放之前,人們起立,向華髮老人致敬—他們都是影片中的主角,在 65 年前為抵禦日本入侵貢獻過自己的力量。

 管並不陌生,但當影片進入國破家亡、將軍百戰死的場景,悲壯的拼殺歷歷在目,老人吳浩然禁不住掏出手絹拭去點點淚光。 1944 年參加衡陽會戰時,他剛從黃 埔軍校畢業,才 20 多歲。抗戰勝利後,他輾轉來到香港,既無法赴台、也無法歸鄉,愁思中他寂寂生活多年,現已是 89 歲的老人,坐在記者面前如數家珍地談抗 戰往事。 《國殤》中珍貴的歷史鏡頭令他激動不已。在他身後,香港黃埔軍校同學會辦公室的牆上,那些照片上曾同他出生入死的抗戰英雄似乎正親切地看著他。

時值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65 週年之際,該片描述國民黨軍隊的抗戰情況。
《國殤》由海峽兩岸及香港地區紀錄片製作人合作完成,除正在陽光衛視播出的 40 集電視版外,還將推出 3.5 小時 DVD 版和 2.5 小時電影版,預計下月底在香港影院上映。

撐住浴火重生的停損點

 片以全紀實的手法,講述了 1931 年到 1945 年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與日本人展開過 22 次大型會戰, 1117 次中型戰役, 38931 次小型戰鬥。其中國民黨 250 多名將軍戰死疆場,陸軍傷亡、失踪、負傷 3211419 人、空軍陣亡 4321 人、墜機 2468 架、海軍艦艇毀損殆盡……百萬將士在這場為祖國的獻祭中,“為中華民族的萬劫不復,撐住了一個可以浴火重生的停損點”。

 些故事的講述,全部出自當年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之口。陳君天說,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找專家,我只要找當事人。 “所有的數據都要正確無誤,同時要'第一手的當事人',也就是親臨戰場的將軍與士兵:這些人都是歷史的目擊者,因為我堅持要第一手的資料,不要'聽說',兒子聽爸爸說的我都不要。”
在全球尋訪了 800 多位親歷戰場的老兵後,史料越發翔實,並不斷被補充修訂到新的版本中。台灣民眾曾經看到過的歷史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就是今天《國殤》的雛形。

台灣第一代電視人陳君天當年跟隨一個軍官去台灣,在眷村長大,後專門製作電視綜藝節目。鄧麗君在台灣的第一個演唱會就出自陳君天之手。台灣電視人能拿的獎都被拿到之後,他覺得,自己應該做更有意義的東西。或者,在他內心裡,對於歷史和抗戰的情懷在因緣際會中被喚醒了。

他說,“抗日戰爭,這麼一個非常偉大、非常慘烈、非常艱苦的戰爭,對當時為國捐軀的軍人,要還他們一個公平。”

這段歷史在海峽兩岸出現不同的版本,再加上日本人不斷篡改歷史,真相已被掩蓋上層層疑雲。 “我們死去 3500 萬同胞,就是化作一堆數字,但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名有姓、有父母妻子兒女,他們和我們血脈相連。想一想,如果抗日戰爭失敗,日本就會佔領我們所有的領土!”

另一導演陳西林說,在這些基礎之上,“我才可為那 300 多萬死在抗日正面戰場的官兵,去立一個影像的墓碑”。這個珠聯璧合的過程,使 200 多小時的內容,變成了一幅 270 分鐘的正面戰場全景圖。

抵押房產,與時間賽跑

 一場和時間的賽跑,要分成幾組奔赴各地拍攝,工程浩大,歷時長,而資金短缺常常導致無法繼續下去。為了完成影片,他曾抵押過自己的房子。台灣著名製片人王偉忠是他的朋友,有一次郭台銘知道他的困窘後,托王偉忠來問,你還需要多少錢能拍完?陳君天說, 200 萬新台幣。不到一個月,郭台銘的錢就如數打到賬上。

2008  陽光衛視董事長陳平訪問台灣,台灣中天負責人陳浩向他推薦陳君天,當陳平得知此人為一部抗戰史堅持了十幾年,房子都抵押了,只是為了讓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真相,大為感動。兩位“抗戰愛好者”在咖啡館會面一見如故。其時陽光衛視已經做了很多抗戰素材的準備。但當陳君天拿出做了十二年的這些片子,向來認為“真相”是紀錄片生命力的陳平看完後,甚為感嘆內容的詳細和對歷史的尊重。他們一拍即合,陳平當即決定陽光衛視接過未完成的工作,繼續拍攝製作。

經過協商後,由陽光衛視總編輯陳西林改片名為《國殤》投入製作。陳平認為,中國歷史缺乏直面真相的勇氣,要求陳西林無論如何要在 9  9 日中國戰區接受日本投降 65 週年之前完工。

據說,陳西林足足在剪接編輯室待了 100 天,其間妻子來探望過幾次,每週只能在外吃一頓飯。他說,在處理很多影音資料的時候,由於時代久遠,技術上和音效上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有些地方甚至斷口,沒法剪輯,但內容的翔實和真實卻超過了他的預期。

 陳西林說,“民族的真相不可以因為意識形態而湮滅,那是近百年來極為壯烈和反映民族熱血的戰爭,叫花子都會撿起槍衝去和日本人拼命,捐飛機給國家打仗,乞丐都爬去把碗裡的錢倒出來。”他依然堅持陳平的觀點—普通人想要更接近歷史真相,靠的就是權力不屈、資本不媚、貧困不移的精神。

《國殤》全集 

第一集  重返盧溝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7lWDz-sY8

第二集  人為刀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we3Of8I49c

第三集  四十年長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jkvzxUMl8

第四集  槍桿子與政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bqvxRSloJo

第五集  安內?攘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73sTeoOHHE

第六集  焚風滿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4q3bng_8BE

第七集  乾坤一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JHlrtfcQlc

第八集  最後關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4CZUHiu36g

第九集  淞滬會戰(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9152P3lzDs

第十集  淞滬會戰(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EHbXbXf5KE

第十一集  南京保衛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hTSZQGkSZU

第十二集  南京大屠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SsARS-osc

第十三集  喋血長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Wc0b2-LDBU

第十四集  破釜沉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Wjy99UbW4

第十五集  徐州會戰(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3qkAjaIM

第十六集  徐州會戰(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6k4x0Bu9s

第十七集  大遷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3qWKYoHVlE

第十八集  武漢會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4xQ7qlUCvo

第十九集  另一個戰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fTpEyWeeqM

第二十集  烽火桃李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vp1EsjXRs

第二十一集  中期抗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bbj_8k9Go

第二十二集  烽煙再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aXF-mWObY

第二十三集  長沙會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Nsd93J3lb8

第二十四集  禍從天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C-emXQKi0

第二十五集  在北風中出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zxwGUtvEM

第二十六集  突破封鎖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vM7PSm-Qs

第二十七集  火併大江中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3FTSLCmTMM

第二十八集  赤手空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zxc7W84vFs

第二十九集  疾風迅雷游擊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FI0SGyGC8

第三十集  血染的歷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1mdcko2N0

第三十一集  死亡工廠 7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LhfAvjEUz4

第三十二集  苦撐待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2D3Gl47A4

第三十三集  悲情與豪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jLGgo-jRx4

第三十四集  一狼、二虎、四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faCfKIU7s

第三十五集  蔣夫人與抗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0L6fexCXeY

第三十六集  長夜漫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4hm2A367I

第三十七集  鬼哭神號守衡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VCdhYzszoM

第三十八集  山窮水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wxfYbreiTs

第三十九集  最後的堅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a5pY-2KgrI

第四十集  天亮前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vPxtUrDmA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大清留美幼童〔1872 – 1881〕- 5集紀錄片

大清留美幼童〔1872 – 1881〕- 5集紀錄片 

 19世紀,清皇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治腐敗,國家發展停滯不前。經過1840年鴉片戰爭後,國力更弱。當時清庭面對內憂外患,內則政府官僚保守,貪污無能,國庫空虛,基礎建設和軍事裝備技術落後;又經過1850-1864年間太平天國之亂;外則面對列強船堅炮利威嚇,被逼開放港口通商讓利,割地賠款;鴉片走私輸入腐蝕國人身心,令財富外流。

1860年間,清廷地方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中央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恭訢等認識到要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及商業模式,發展工業,獲得先進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才有希望。因此推行〝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基礎的〝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他們都知道培育技術、外交、洋務人員的重要。

在這背境下,於1871年,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和直隸總督李鴻章接受了曾經由傳教士帶往美國留學,於1850畢業於耶魯大學後回國工作,時助曾國藩洋務翻繹的容閎的建議,經同治皇帝批準後選派幼童赴美留學。

清政府在公元18721975年間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是中國歴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統稱〝留美幼童〞。由於朝中高官和滿人對計劃不感興趣,亦不願送子弟出洋學夷人之術,所以選出的幼童有70%來自廣東沿海比較開放,跟洋人多接觸的地區,如中山、香山(珠海) 、南番順等地。

這批學童在美國以極短時間克服言語障礙,取得優異成績進入耶魯、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學。他們接受了西方個人自由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薰陶,對學習中國傳統的東西失去興趣。於是清廷的保守官員攻擊他們大逆不道,數典忘祖。1881年清廷官員不理容閎的反對,召回所有派出的幼童回國。他們回國後分派到電報局、福州船政局、上海機器局、天津水師等地方繼續學習。慶幸能在美完成大學課程的只有極少數。

他們回國後的際遇各有不同,其中傑出者如唐紹儀、詹天佑、蔡紹基、唐國安、梁敦彥、蔡廷幹等在清末民初間在政界、軍界、學界、工業界、建造業界,實業界等擔任過重要的角色,對中國現代化作出了不少貢獻。可惜這公費官學生的計劃只執行很短時間,亦只有120人,突然夭折令人慨嘆。假如這個幼童留學計劃能夠長期持續貫徹執行,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和基礎會更堅實更理想,清朝或許延長統治。可惜洋務運動因1894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艦隊覆滅而告終,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相反,日本18601880年明治維新取得極大的成功,亦强化他們往外擴張的野心。

留美幼童這段歷史在動盪的近代中國中被人所遺忘。最早有記載是1940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拉法吉博士〔Thomas E La Farque〕所著的 China's First Hundred 一書。然後等到1972年美國華裔學者高宗魯先生再次收集這批幼童成長的故事,再喚起大眾的興趣。幸好近代有錢鋼先生總策劃胡勁草先生總編導了一輯〝幼童〞共5集的紀錄片 (2004年首播),講述這批留美幼童的故事和命運,令人對近代中國的命運不禁握腕輕嘆。該5集紀錄片的連結如下:



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8svZXRmA



第五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6ScHuhW0k


:

留美幼童中出名者有:

蔡紹基  :  北洋大學堂校長
唐國安  :  清華大學第一屆校長
唐紹儀  :  清末民初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
梁敦彥  :  清外務部尚書
歐陽庚  :  清朝外交官
詹天佑  :  清首位鐵路總工程師
          建中國首條自行修建的新易鐵路及京張鐵路
黃仲良  :  鐵路工程師、鐵路局長
方伯梁  :  清電信局總工程師、局長
唐元湛  :  民國第一任電信總局局長
吴曾仰  :  清第一代礦冶工程師
鄺榮光  :  清第一代礦冶工程師
黄開甲  :  清官員,曾主持1904年聖路易世博會中國館建館及展覧
曹嘉祥  :  成立清天津巡警總局,因貪污下台
梁如浩  :  清山海關道兼內外鐵路總辦,唐山路礦學堂總辦
          民國外交總長
鄧士聰  :  清海軍軍官,曾主管天津稅務局
蔡廷幹  :  清海軍將領
宋文翽  :  民國初海軍少將
陳金揆  :  清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 (艦長) 
          中日甲午黃海海戰奮戰艦隻上彈沉沒,墮海殉國
梁丕旭  :  即梁誠,晚清駐美國公使
劉玉麟  :  晚清駐英國大使;民初駐英公使
周壽臣  :  原名周長齡,清關內外鐵路總辦;唐山路礦學堂總辦
          民初返香港,後獲委任港英政府第一位華人議政局議員

此外:

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尚有北洋水師管帶沈壽昌和黃祖蓮
中法馬江海戰中犧牲有黃季良、蒒有福、鄺泳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