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被貶時遊覽廬山看到廬山的不同風貌而作的〝題西林寺壁〞一詩中的兩句。全詩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山勢奇特,丘壑縱橫,峰巒起伏。從這角度看那角度看有不一樣的景觀;遠處看、近處看、高處俯覽、低處仰望又有不同風貌。蘇軾欣賞過變化多姿的廬山後題這首詩,描寫廬山的風景,指出為什麼不能看到廬山的真實的全貌呢?因為自己處於廬山當中,視野受到山勢地形位置角度的影響,只能看到一嶺一峰一山一谷的局部景色,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只有遠離廬山,不受遮敝,才可以欣賞到廬山的真正面貌。
蘇軾借景說理,帶出人生哲理,暗喻遊山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一樣;由於我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視線不同,角度不一樣,看到的事物都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我們不能擺脫羈絆,把自己抽離狹小的空間之外,擴闊視野,就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正如瞎子摸象,管中窺豹,在局限的環境裡看東西只會以偏蓋全,得不到正確的結論。對一切事物,如果只見部分,不見全局,就無法知道真相。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客觀不局限無成見是尋求事物真相的重要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