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對聯


對聯 〔附有趣對聯數則〕

〔整理網上資料〕


〝楹聯〞、就是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上的聯句,因為上句和下句相對,而稱為〝對聯〞。中國人過春節時喜歡把它貼在門的兩邊,渲染喜慶氣氛。例如門外向左邊貼上“爆竹一聲除舊歲”,右邊就貼上“桃符萬戶布新春”,是為〝春聯〞。其他對聯類別還有賀聯、輓聯、寫情聯、寫景聯、說物聯、行業聯、交際聯、雜聯等等。是中國文學的藝術結晶。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開始把聯語寫在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曾在歲除之日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桃符聯語,掛在宮中迎春祈福,後人始將此引為對聯的初例。自明代起,人們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使用的風習漸盛。對聯也逐漸突破了原屬的範圍,或題詠山川名勝,或歌頌風物歲時,或抒發情懷心意,成為廣泛應用的文體表現形式。

對聯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語句構成的。基本特徵是字數相等,字調相對;詞性相近,句法相似;語義相關,語勢相當。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體裁和文化現象。它發展於駢賦的儷句和格律詩的對偶句,卻獨立在駢賦和律詩之外。它是特有的中國文學文化,難以翻譯,更難以移植外語。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數百字。對偶形式多樣,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等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對偶形式,兩聯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質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面向門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思想。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例如春聯爲〝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鴻福步步高升〞;橫批為〝好事臨門〞。

對聯字句凝練,整齊精嚴;聯語字數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詩及八言文句體為常見,內容涵蓋豐富,詩詞、格言、警句、諺語以至白話文皆可入,字字珠璣。若把書法與對聯融為一體,翰墨之中品味聯文的詩情哲理,詞句之間觀賞書法的風神韻致,是人文藝術的完美體現。對聯是文人喜愛的文學創作之一,與作詩作詞並列。並在冶遊中作詩詞、互相出聯對聯考驗文學根底和急智,稱之為吟詩作對。

  
小時候,聽過些有趣的對聯,如下:

     1.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

     2.  一拳打出眼火 


          對面睇見牙煙

     3.  屋篤鹿獨宿  木獨六叔捉竹逐 (有用僮僕代替六叔)


           櫃底雞細啼  矮細契弟跪低睇

    4.    嶺頂鷹鳴   酩酊兵丁停亭聽    〔亭字唸挺音〕


          山間雁返   懶散番蠻挽彈彈  〔第一個彈字唸但音、第二個唸壇音〕


           這聯據說是明朝湖北才子柳先開出上聯,廣東才子倫文敘對下聯。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粵語方言詩〔轉載〕

粵語方言詩〔轉載〕 

  作者 : 岑健成

現今全球使用粵語人口約有一億三千萬(非正式統計),粵語本身的聲調相當複雜豐富而又富于變化,也完整地保留了漢語的入聲,廣州話聽來亦悅耳動聽,用來朗誦唐宋詩詞,更是原汁原味,寧舍唔同。

以粵語入詩者,清末民初有何淡如,譚臥樓及廖恩燾。廖恩燾,據羅慷烈老師考証,生於1865年,廣東惠陽人,廖仲愷胞兄,曾任駐外多國公使領事,他也是陳香梅的外公,1954年卒于香港。廖精通中西語文,據說九歲時遠赴美國加州升學,從1924 年開始,寫了很多集合粤語、白話、文言的三及第詩,嬉笑怒罵,雖間或失之俚俗,但在省港澳傳播極廣,這些粵語詩,在他手上玩得融合又生鬼有趣,廣東人讀之會引發會心微笑," now " 則因語言隔閡,便不知所云了。(但胡適到廣州時也曾入鄕隨俗寫了一首粵語詩噃,見下文)。

廖恩燾抗戰勝利後居香港,曾和劉伯端、羅慷烈(我的港大中文系老師)、王韶生等在堅尼地道廖仲愷故居組成 「堅社」,填詞唱和,自得其樂。(與會者包括張紉詩這位女詩人)

上文說廖從1924 年開始寫粵語方言詩,查實該年乃其「嬉笑集」初(木刻)版出版之年,1924年之前他已炮製了不少啜核、抵死之作,以文言入詩較少,粵語較多,部分極之粗鄙低俗,不忌粗言穢語,皆可入詩。 茲舉其中過癮之作:(寫漢高祖),「霸王已自烏江喪,邊個同渠拗手瓜」。

廖恩燾也寫了幾首與賭有關的詩:

1
)「叉(搓)麻雀」:
買齊幌(旺)子當孤番  跌落天嚟幾咁閒 / 拚(搏)命做成清一色  絶章摩(摸)起大三番

尾糊整定輸家食  手氣全憑旺位搬 / 邊個龜公唔好彩  十舖九趟畀人攔(截糊)

2
)叉麻雀(其二):
通宵鬧到咁虛冚  廿萬輸完重冇音 / 惡佬炒媽唔歇口  闊官逢賭就開心

錢銀冇乜人情講  花酒無非路數斟 / 至笨苦中尋快樂  黃蓮樹下去彈琴

3
)「推牌九」:
做起庄嚟想拆天  呢舖賭法惹人憐 / 發現火就堆頭撞  轉下風嚟擺口煙

密十連揸唔改色  長三配對仲輸錢 / 至衰幾隻塘邊鶴  未到開牌震定先

廖寫二十年代初廣州新潮女子的打扮與心態,

「自由女」:
姑娘呷飽自由風  想話文明揀老公   唔去學堂銷暑假  專嚟旅館睇春宮

梳成隻髻鬆毛狗  剪到條辮掘尾龍   靴仔洋遮高衭腳  長堤日亱兩頭舂

明朝的廣東出了陳白沙(獻章)(新會人)及湛甘泉(若水)(增城人)兩位出名的思想家/理學家,據說陳為慰母而寫了兩首粵語兒歌。

其一:
記得細時好  跟娘去飲茶  門前磨蜆殼  巷口挖泥沙  隻腳騎獅狗
屈針釣魚蝦  而今成長大  心事亂如麻

其二:
鴨子沁沁玩水氹  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阿媽唔吃飯  唱支歌仔解娘心

至於湛甘泉(陳白沙學生),未聞他有寫過廣東詩歌,但順帶一提的,湛乃增城沙貝村(今新塘)人,家母也姓湛,亦是新塘人,同姓也同鄕,不只"三分親"吧。 六十年代中,我隨母親回她家鄉探親,她曾提過湛甘泉其人及「尚書府」。(湛甘泉歷任南京吏部、禮部侍郎,官至兵部尚書)湛亦曾與王陽明相與論道,稱「王湛之學」。至於家母又與湛甘泉(1466-1560,明憲崇成化年-明世宗嘉靖年間)是否有宗族淵源関係,尚待考究。 而我手頭上倒有一本岑氏族譜,本族系始祖是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從南海九江遷居順德桂洲的,傳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十九世了。 族譜上沒有我的名字,只抄寫到家父那一代為止,十九世及以後族人,還有待家鄕族人補上。

陳白沙的新會同鄕梁啟超在其「飲冰室文集」內也收錄了幾首廣東方言詩,如晚清某學究(應該是何淡如)寫的「賦得椎秦博浪沙」(寫張良僱大力士在博浪沙椎殺秦王):

幾十多斤鐵  孤單一個人  攔腰掟過去  錯眼打唔親  野仔真行運
衰君白替身  

差點變成鬼  快的去還神  兇手當堂趯  差佬到處尋  亞良真正笨  
為咁散清銀

上文曾提過胡適也寫過一首廣東方言詩,

「黃花崗」 :
黃花崗上自由神  手揸火把照乜人   咪話火把唔夠猛   睇佢嚇倒大將軍

新文化的領軍人胡適到過廣州,也許因他提倡白話文,這首詩是實踐了他的文化主張吧。

欲罷不能,再錄廖恩燾一作:

「王昭君」:
咁靚宮娥嫁老番  琵琶抱住出榆関   收埋只髻慌人睇  較過條弦對鬼彈

以上所臚列的粵語詩在廣東以至港澳市井坊間口口相傳,膾炙人口,這也是粵語詩的魅力吧。

上文提過廖恩燾與羅忼烈老師(何sir 是羅師得意弟子,我則十分不肖了)等在香港組成「堅社」,填詞唱和,自得其樂。羅師是一位詞曲高手,晚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曾寫了「粵語竹枝詞.溫哥華見聞」十首,茲登錄其中九首:

處處舖起了地毡  入門記得除鞋先   可憐座上西裝友   個個變成赤腳仙

西洋名字最趨時  愛媚蘭絲又麗絲   試自唐人街上叫   一呼百諾不為奇

不識爹娘漢姓名  卻無勾鼻與藍睛   只因不懂家鄕話   人說阿濃是竹升

搖旗吶喊作孤臣  烏合成軍數十人   等是有家歸未得   可憐無補費精神    (大陸流亡海外份子)

殿中菩薩垂瓔珠  架上宗師披破襦   若問兩家誰富貴   當然佛祖勝耶穌

摩中小食一攤攤  一頓五文幾咁閒   熱狗不如咕嚕肉   老番也愛吃唐餐  (摩:mall 也)

新編球隊號灰熊  馬大牛高好陣容  遠近投籃都失準   十回征戰九回凶
 (灰熊grizzly, NBA 球隊,已搬到曼菲斯)

安排家少便抽身  畢竟香江好揾銀  如果乘機包二奶  不妨長作太空人


街頭巷議小兒科  無事生非話一籮  何以噪音停不得  烏鴉不及議員多  (也可適用於香港議會議員?)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粵語的感覺〔轉載〕


為什麼粵語會給人一種很好聽的感覺〔轉載〕

   作者 : 李紅豪


《夏洛特煩惱》裡,大傻用一口流利的孟加拉粵語唱了兩句《倩女幽魂》,馬冬梅一巴掌呼了上去說,不許侮辱我偶像。從這一巴掌的力度可以看出,粵語不好學啊。

粵語雖然難學,但很多人都覺得粵語很好聽,粵語歌也很好聽。平時和朋友聊天,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 《港囧》這片子唯一的成功之處就是為廣大歌迷蒐集了一個經典粵語歌歌單。我覺得粵語歌好聽,絕不僅僅只是因為旋律的問題。

騎行到廣東,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粵語,還沒有捱過巴掌。雖然不能像本地人一樣地道,但大部分的交流都可以應對。作為一個粵語小學生,我覺得粵語好聽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粵語的調多。普通話是四個調,粵語有九個調。至於這九個調怎麼說,可以學一下用粵語數數,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這九個數剛好是粵語的九個調。粵語九個調裡面除了第一聲和第二聲和普通話一樣外,其他七個調都是普通話裡沒有的。這九個調從最高調到最低調皆有,所以聽起來起伏不定,抑揚頓挫,層次感非常明顯。粵語本身的音調就像一段旋律,當它在譜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聽。

調多還有一個作用是減少同音字,普通話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學時候從拼音學起的普通話,聲母有23個,韻母24個,調4個,理論上來說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個發音。而粵語聲母19個(比普通話少了四個翹舌),韻母53個,調9個,理論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個發音。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粵語的發音豐富程度要遠遠大過普通話。據說是語言大師趙元任先生所寫的神文《季姬擊雞記》,普通話讀是ji ji ji ji ji,粵語讀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這八個字,事,室,市,世,適,試,噬,式,普通話是同一個讀音,但粵語是八個互不相同的讀音。粵語裡很多韻母都是普通話沒有的,比如《浮誇》高潮之前的部分,全為“oi”韻,《偏偏喜歡你》基本全為“eoi”韻。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是因為粵語沒有降調,降調就是類似於普通話第四聲。我查過全國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調,粵語是唯一一個沒有降調的方言,它九個調都是比較平的調。降調給人的感覺是語氣比較重。武漢話聽起來不夠友好,一個原因就是降聲太重。但在閩南,漳州人調重,泉州人調平,漳州人說泉州人講話不好聽,還是我們好聽,有力度。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後我就來反駁這個問題。

第三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點,粵語保留了入聲。入聲在今天聽起來很陌生,那是因為在普通話和北方方言裡,入聲已經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帶的晉語,據稱和客家話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裡,入聲基本都保留了下來。

入聲就是那種發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結尾的音。比如這個字,粵語讀sap2(數字是調值,12345相當於do re mi fa so),閩南話讀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讀p的嘴型,阻礙住氣流。這和英語裡失爆讀法很像,比如september這個詞,讀的時候不會把sepp這個音發出來,但明顯會有p的閉合嘴型來阻住氣流,因而使得sep這個音節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發音再標準也讀不出sitt這個音,但是一定會有發t的嘴型,t這個音阻礙住氣流,使得sit這個音非常短促。這個詞組裡的sit的發音,和粵語舌、薛、竊字讀音一樣。
日語的促音,還有很多日​​語漢字的音讀,也是受漢語入聲影響。比如學校,日語讀gakkou,中間有個促音,和入聲一模一樣。單論這個字,粵語讀hok,日語讀gaku,因為學這個字是個入聲字,韻尾為k,日本人沒法讀這個不發音的k,所以就乾脆把不發音的k變成ku,讀作一個確定的音節。再比如,粵語讀sek,日語讀seki,也是同理。絕大部分入聲字在日語裡的音讀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勝枚舉。所以說語言是相通的。 p\t\k 就是粵語裡的三個入聲韻尾,也是古漢語裡的三個入聲韻尾。

入聲是漢語的偉大發明,它最大的兩個作用,一個是可以減少同音字,一個是豐富情感。入聲字短促、鏗鏘有力、帶有節奏感的發音特點就已經決定了它可以有豐富情感的效果。最大的體現是在詩詞裡,今天很多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已經沒有韻味了,豪放的如岳飛的《滿江紅》,婉約的如柳永的《雨霖鈴》,它們都是入聲韻。白居易寫《長恨歌》《琵琶行》,每到傷感處皆改用入聲韻。這些入聲韻詩詞普通話讀來平淡無奇,但用粵語讀就很有味道。

我覺得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詩》,語文課裡學過這首詩,當時讀起來覺得不押韻。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個字出韻,而且感情聽來比較平淡。但如果用粵語來讀,汁、泣、急分別讀zap5jap5gap5,而且三個都是最高調,讀來鏗鏘有力,沉鬱悲壯。被親哥逼成那樣,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聲韻來寫,別說曹植了。用粵語讀這些入聲韻詩詞的時候會明顯覺得,那種傾注在韻腳上的激昂或淒涼,普通話是永遠讀不出來的。
而且很多非入聲韻的詩詞也是如此。小時候語文課裡學詩詞,發現好多詩詞讀起來不押韻,我當時並不知道原因,以為古人就是這麼寫的,現在終於知道這是語音變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話不押韻的詩詞,粵語和閩南話讀起來就很押韻。這個可以舉的例子太多,比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慾不勝簪。深、心、金、簪,這詩總共就四句,就出現了三個韻。而這首詩如果用粵語讀就非常押韻,四個字分別讀samsamgamzam。這是因為普通話在形成過程中不僅消失了入聲,還消失了一些韻尾,比如-m,全部歸於-n了。心字粵語讀“sam55”,閩南語讀“xim33”,普通話裡就成“xin55”了。
現在普通話裡的搞定一詞就來源於粵語,原詞是搞掂 gaau35 dim22”,但因為普通話裡已無-m的韻尾,所以只能譯成相近的定字。因為讀音相近,填詞人如林夕、黃偉文的一些詞作有時也會把-m-n當做一個韻,畢竟音樂詞作沒有古人寫詩詞要求那麼嚴格。這就是上面說的普通話只有24個韻母而粵語卻有53個韻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閩南語的發音就更寫意了,廈門話有87個韻母。

粵語的好聽不僅因為它的語音語調,還因為它的古老。說到粵語的古老,好多人會覺得奇怪,因為在印象裡,粵語是廣東人和港澳人說的話,時髦洋氣高大上,怎麼會古老呢。這是因為歷史上中國北方總是受到外族入侵,中原人民就不斷地南遷避亂,一次次的南遷之下,中原人民就把自己的語言帶到了南方,這些語言又和南方本地土語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各種南方方言。唐朝大詩人張籍游過溫州之後寫詩說: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所以今天南方的粵語、閩南話、客家話、吳語、徽語,它們都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成分。宋朝的官方字典《廣韻》,是以當時的開封話為標準音所寫,現在用普通話已經對不上了,而用粵語可以對應絕大部分。

最能反應粵語的古老是那些古色古香的用詞,吃叫食,喝叫飲,走叫行,跑叫走,像叫似,也叫亦,穿叫著,脫叫除,衣服叫衫,臉叫面,脖子叫頸,討厭叫憎,警察叫差人,錢的單位是文。這些都是文言文啊。粵語口語裡還有很多常用的字詞都非常古老,隨便舉幾個例子。

——“這個最常用的助詞,粵語裡讀作ge33”,出自《詩經》:叔善射忌,又良禦忌。這詩的意思是,大叔是很善於射箭的,也很精於駕車的。忌就是的。但這個字一般會寫成,實際上才是正字。

——“keoi35”,這個字在唐宋詩裡用的很多,問佢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寫作,正字為

——“叫做tai35”,《說文解字》:睇,目小袤視也。睇就是近距離的目視。

——“叫做nam35”,出自《詩經小雅》: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這詩是個工作很忙的公務員所寫,他說我難道不想回家嗎,我每天忙得脫不開身啊,唉我就作首兒歌,用它來想念我家裡的母親吧。

——“叫做 bei35”,出自《詩經鄘風》:彼姝者子,何以畀之?那個漂亮的妹子,我給她什麼好呢?這個也是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一般寫成,正字為

——站叫做 kei35”,《漢書高帝紀》: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

——“叫做 gui22”,《三國志》: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

——“bei35,”這段古文好黃,不要細看。 《戰國策》: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妄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

——“選擇gaan35”,《三國志袁紹傳》:博愛容眾,無所揀擇。​​這話是說袁紹胸懷博大,賓客來訪都能容下,不擇人而交。
——“聊天謦欬king55 gaai35”,《莊子徐無鬼》:昆弟親戚之謦欬。一般寫成傾偈,可能與佛教有關,因為佛門中經常傾吐佛偈,正字為謦欬

——“旁邊隔籬gaak2 lei11”,蘇東坡《浣溪沙》:麻葉層層菻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吃火鍋打邊爐 da35 bin55 lou11”,元代詩人呂誠《來鶴亭集》:十月暖寒開小閣,張燈團坐打邊爐。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以粵語為代表的南方各種方言對古漢語的傳承和保留都做得很好,不僅是用詞方面,聲母、韻母、發音特點、發音方式,這些都有很多的保留。

古老本身就是一種美,好比吳儂軟語的代表蘇州話,所有聽過蘇州話的朋友都會感嘆蘇州話有多好聽,尤其是當蘇州人把說成,把感嘆詞說成的時候。蘇州話最美的時候是蘇州姑娘說蘇州話的時候,就算每個字38塊錢我也願意聽。

以上就是我覺得粵語好聽的原因。

知唔知廣東話咁威 〔轉載〕

知唔知廣東話咁威  〔轉載〕

    作者 : 培正仔


粵語者,南方第一大語種(含廣東白話,廣西白話通用於港澳及海外華埠及兩廣大部分地區。由西江流域上溯至廣西南寧,保守估計有一億左右人口日常使用粵語交流。有研究的人都應當瞭解現在的嶺南人" (基本上說的是兩廣了)並不是唐宋時期的嶺南原住民,而是唐宋時期而後逐漸的從中原往南遷居的原中原人,一通帶去的還有那個時期的文化習俗語言。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粵語繼續了唐宋文化的傳承。

回想當年,第一次踏進培正校園,一句廣東話都唔識。上海來的外江佬剛到香港,可以用聾唖二字來形容。半世紀後的今天,我的粵語混瓜爛熟。不是吹牛,回到香港與臺灣,與陌生人交談,都認為我是他東莞的老鄉。在雪梨唐人社團中,幾乎每個人都說我是中山佬。只因為我是客家人的女婿,去年底去了客家會館,館裏沒有幾人會講客家話,居然選舉我為澳洲崇正會館的秘書。因會館中講話的全是粵話,真可以說是魚目混珠。

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漢語詞彙和用法。像(站)、(吃)、(走)、(脖子)、(他、她)、(晚)、(節省)、(沒有)、銀子(錢幣)、卒之(最後)、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讀起來儒雅之至。白話文早就沒人這樣用了,可在粵方言裡,還大行其道,成為市井坊間的日常口語。甚至連這些古漢語中的感嘆詞,廣州的小孩子也常衝口而出--嗟,怕乜?白話讀作,含否定之意,怕乜怕什麼。)噫,好肉酸!(人們通常誤把寫作,其實在粵語中,兩個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難看。)使人不禁拍案驚奇。  

廣東人裡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風餘韻,雖廢猶存。在台山人的家庭裡,媳婦把家婆稱作安人。安人,從宋代開始就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除了台山,據說在花都、從化一帶,也有稱家婆為安人的。好比如我南海人的奶奶就被晚一輩稱為二安人。聽起來頗有點官宦人家的派頭,也許,這就是祖上也曾風光過的遺痕吧。

有人認為,粵語形成於晉代,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西晉時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這是一個北人南遷的高潮。故廣東人至今能晉語,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灃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閱讀古文。他寫過一本《廣州音說》,專門解釋其原因,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最近對粵語的日常方言字詞做了些查出處。原來廣州話的日常用語那麼多字詞系古語來的,且都能在古詩詞找到:

啖(飲啖湯—— 喝口湯) :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史記項羽本紀》 

閂(閂門—— 關門) :粵語常用詞:閂門,閂水喉。閂總掣閂字是在南宋的書裡找到這個字的。將已二更時候,左右人家多已閂門閉戶。—— 李雨堂《五虎征西》 

傾(傾蓋—— 談話):傾蓋為正字, 現大多數廣州人都讀成了傾計。傾蓋在粵語里之意為相熟老友交談之意。這個詞也是古語活化石之一,最古可以追溯到戰國了。傾計其實應為傾蓋。戰國時期的馬車是有門和頂蓋的,路上遇到朋友,就會停下車來,兩車相靠。車上的頂蓋相互靠在一起。古語裡傾蓋指老朋友相遇而交談之意。( : 如以台山話說,更像傾蓋而不是傾計,台山老鄉同意否?)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史記鄒陽魯仲連列傳》

( 畀你—— 給你) :很多廣州人往往把" " 字寫成" " 字或" " 字,這是錯的。還有把" " " " 搞錯用法的。" 字在古語裡是給予和託付之意。查古書資料," " 字在先秦和兩宋出現。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詩鄘風幹旄》

多謝( 謝謝) :這是最常用的粵語之一。多用於喜興日子,喜事上說。多謝好風吹起後,化為甘雨濟田苗。—— . 李中《夏雲》

望(看):望為通假字,有多種含義。粵語的望是釋作遠視,看遠處之意。和的用法不同。常用詞,望見,望吾到邊。眼望望。望下先。高亭望見長安樹,春草岡西舊院斜。—— 王建《郭家溪亭》

( )  : 粵語常用字之一,如:睇戲,睇見,睇書等。是指較近的目視。撫斯圖以睇視,久延佇以徜徉。—— 何景明《畫鶴賦》

( ) :粵語常用詞。如 : 酒樽,啤酒樽。古語裡,樽字是特指裝酒的容器。瓶是比樽大很多的,特指比缸要小的容器。粵語也有把花瓶稱作" 花樽" 。愁憐粉艷飄歌席,靜愛寒香撲酒樽—— 羅隱《梅花》 

抑(或者):抑為通假字,有多種含義。粵語的抑的釋義是供可選澤時的用詞。或詢問眾人意見時的用詞。粵語常用抑字後加多個語氣助詞" " 字的如 : 抑系去邊度吃飯。抑系今晚去唱K 等。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林覺民《與妻書》

( 還是) :粵語常用字,如今晚去飲夜茶定宵夜? 今日定後日等。是用在兩種選擇中時用的最多。不知西閣意,肯別定留人?—— 杜甫《不離西閣二首》

犀利( 利害) :粵語常用形容詞之一。犀利是形容某人的能力很強,如 : 你就犀利啦。佢好犀利。古語裡犀利拆來解是:堅硬和鋒利。犀利指兵器堅硬鋒利和和指能力強大的形容詞。吳兵甚犀利,太白光突兀。日已費千金,廑聞侵一撥—— 陸龜蒙《雜諷九首》

佢(他):佢同。多指水渠,首領,他之意。粵語常用人稱代詞渠,就是他之意。莫掩夜窗扉, 共渠相伴宿—— 白居易《北窗竹石》

( ) :粵語常用動詞,如: 企街、系度、站立之意。" " 字是很古老的古語之一,在南北朝,漢朝時以經有了。唐詩裡也很多用" " 字。日夜企而望歸。—— 《漢書高帝紀》

今朝( 今天早上) :粵語日常用得最多的方言之一,大約是指上午6-7 點的時間。的本義是指太陽剛升起到月亮完全消失前的時間。今朝一詞在唐詩與宋詞裡也是用得最為之多的。今朝陽始生,在易得來復。—— 南宋陸游《己未冬至》

僆仔、女( 未成年的少男、少女) :粵語大多數讀 : 靚仔, 靚女。粵語裡把在幼儿期的叫作 細路;讀書的和未成年的稱作僆仔。這個" " 字源於古時的 緯書《春秋說題辭》, 僆是指雓雞到成雞前的小雞。未成雞僆—— 《爾雅釋畜》

後生( 年青人) :粵語常用後生仔,後生女來指年青人。生一詞為通假多義,在唐詩裡用得很多的後生其釋義是年青人之意。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上李邕 》

細孥( 幼兒) :很多人寫成了細路, 正字實為細孥。為假字: 古時字典裡是指兒子還有指妻子和兒女之意,細孥是指幼兒。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杜甫《羌村三首 》

好天( 晴天) :粵語常用詞 : 好天。好天一詞在唐詩和宋詞裡用得很多。何事曠官全不語,好天良月鎖高台。—— 李山甫《司天台》

斟酒( 倒酒) :斟為通假字,在粵語裡有兩個釋義。除斟酒,斟茶外,另外指商量一些機密也會用斟字,如斟數。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陶淵明《飲酒》

窿( ) :粵語常用字,詞如山窿,耳窿。穹窿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

( 討厭) :粵語常用字之一,釋義為厭惡之意;非常之古老的一個字。唐詩、宋詞裡常用字。秦甚憎齊。——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著衫(穿衣服):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南北朝《木蘭辭》

衫(衣服):粵語裡衫字原來最早在漢朝就有這字的,在唐詩宋詞裡都是以衫字指衣裳。而衣服在古書裡有兩種釋義,另一種是指:形體,身軀。晚入東城誰識我,短靴低帽白蕉衫。—— 白居易《東城晚歸》

喫(吃):老廣州和農村里的而家還常用喫字的。而後生一輩很多都用食字。用最多的就是: 喫飯。古文裡正字釋義,食為六谷和糧,為名詞。而吃為口吃,說話不流利之意。而喫字為動詞,指進食。查繁體版全唐詩,都係用喫字的。一些古蹟裡刻的唐詩都 係用喫字。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喫,松高擬對阮生論。  —— 杜甫《絕句》

懃力 ( 勤奮) :粵語常用詞勤力,最早在漢代出現。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隔籬 ( 旁邊) :粵語日常用詞。如隔籬屋 ( 鄰居) ,隔籬位( 鄰桌) 。不吃胡麻飯,杯中自得仙。隔籬招好客,掃室置芳筵。—— 姚合《過張雲峰院宿》

( ) :諗為通假字,粵語常用字。原來是先秦時期就有的。諗在粵語裡有兩種用法,想著某些事和思考都用諗字。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先秦詩經《四牡》

得閒 ( 有空)  : 異日朝,得閒而入邑,致車一乘而後止。—— 《晏子春秋雜下二八》

詐諦 ( 假裝)  : 相如度 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實不可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鳶 ( 風箏)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互誇輪水碓,相教放風旋。—— 路德延 《小兒詩》 

引用中的《說文》是中國公元前100 多年的字典,全稱是《說文解字》。是東漢時期許慎編撰的。收錄了9353 字,重文1163 字,合共10506 個漢字。許慎,河南漯河人,被尊稱為中國的字聖。《說文解字》是最影響中國的100 本書之一。



註:早就覺得有些古詩詞用粵語朗誦更為傳神。禮失、求諸野!古人避難嶺南成就粵語(廣東話) 為優雅古語遺風,誠非始料所及也。昔日被笑為上海仔 (老兄、撈鬆) 江佬 的培正同窗,真係唔知唔佢廣東話咁威,令我們一眾廣東仔汗顔 ! 離校60週年聚會時佢可以牙擦一番。